主管:中国报道新闻集团主办:中国报道新闻社

您当前位置:主页 > 聚焦三农 >

聚焦三农

宁夏同心县旱天岭村:摆脱贫困,诚信先行

时间:2019-03-06 08:33 作者: 网络 来源:人民网 点击量:   



春节过后,宁夏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的村民们又开始“跑贷款”了。

过去,旱天岭村民认为:“贫困”,“贫”在产业,“困”在资金。为了摆脱贫困,老百姓想要扩大养殖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自2011年成立至今,他们一直在为获得更多的贷款而奔波。

如今,全村共有2600头牛、20000余只羊,贷款总额3000余万元。这离不开政策的扶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帮扶,更离不开老百姓自身的诚实守信。8年来,旱天岭村的村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诚信走遍天下”。

宁夏同心县旱天岭村鸟瞰图  同心县委宣传部供图。

养殖产业助力百姓增收

旱天岭村,是“十一五”期间新建的移民搬迁村,距离同心县城13公里,位于“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腹地,地势崎岖、沟壑纵横、降水量少,故而当地老百姓称该地为旱天岭。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说起旱天岭靠啥脱贫,老百姓会异口同声的说:养牛。

关于养牛,村民马德明最有发言权。2011年,从同心县预旺镇移民搬迁至旱天岭村的马德明“穷的叮当响”,家里5口人,吃饭都成问题。

穷则思变,2011年秋,马德明尝试着养了一头牛。“2400元买来的小牛,养了不到一年时间,卖了14000元。”马德明说,养牛让他尝到了甜头。可是再想多养几头牛,苦于没有本钱。

“我帮你在银行担保贷款。”村支书丁建华的一句话让马德明重燃了希望。就这样,通过“买+赊”的方式,丁建华帮马德明担保贷款5万元,使其养了6头牛。经过几年的发展,马德明现有存栏牛10头,每年出栏6头左右,收入约10万元。马德明也成了村子里较早摘帽的贫困户之一。

“有了产业,只要老百姓肯干,都能脱贫。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00余元。”丁建华说。

据了解,同心县采取多方合作带动扶贫模式,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产、供、销方面的优势,发挥银行的作用,引导养殖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绑定贫困农户进行信贷支持。

如今,旱天岭村已形成“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农户+银行”的扶贫模式,即以旱天岭村同利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村支书丁建华的带领下,帮助贫困在银行贷款,发展养殖业。

养殖致富,马德明不是个例。如今的旱天岭,家家有圈棚,牛羊满圈跑。“全村有牛2600余头,有羊20000余只。贫困户的收入主要来自养殖业。”村支书丁建华说。

村支书丁建华抱着“信用村”牌匾在村部门口合影。

重视信用撑起脱贫梦想

在西海固,老百姓深知,脱贫必须要有产业。然而,发展产业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

“三户联保,是旱天岭人获得贷款的第一步。”丁建华说,村上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给有意愿养牛的贫困户在银行担保贷款。2011年,银行向旱天岭投放了50万元贷款。为了能获得银行更高的信用评定等级,旱天岭人格外重视“按时还款”。“不用银行催,到期前,老百姓自觉地把贷款偿还了。”丁建华说,旱天岭老百姓的信用意识比较强。

旱天岭老百姓的“按时还款”,给银行留下了好印象。2012年,同心农商行进驻旱天岭,为老百姓评级授信、宣传征信、讲解金融政策,在旱天岭形成了“守信多助、失信寡助”的宣传效果,使老百姓更加看重征信记录。

2012年,同心农商行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依托,在同心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定工作,形成乡镇、村组、农户三级联动创建的模式。截止2018年末,全辖共创建信用村40个,旱天岭村就是其中之一。

“对已评定的信用村,信贷支持力度高于非信用村,且贷款额度平均每年上升20%左右,执行利率下浮10%。”同心农商行副行长马玉江说,旱天岭老百姓的守信用,增加了他们的融资额度。

“你别看那个小小的牌匾,那可是旱天岭的招牌。”丁建华指着“信用村”的牌匾激动地说,“这是集体的光荣,是所有人用实际行动换来的,旱天岭人将会更加爱惜这个荣誉。只有保住‘信用’,老百姓才能得到银行更多的支持。”

旱天岭的村民马志平凑上前,对记者说,在旱天岭村已形成了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这些年靠贷款搞养殖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如果不按时还款,征信记录上就会有‘黑点’,这辈子贷款就没门了。”

截至目前,旱天岭老百姓贷款未出现一笔逾期。

丁建华和他的“大花牛”。

循环发展促进百姓增收

一车车玉米秸秆从灌区运到了旱天岭的牛棚边,经粉碎、上麸皮,搅拌均匀后,送进牛棚内喂牛;装载机将堆砌的牛粪装进卡车,运往灌区,分撒在整理好的土地上,给土地以养料……近日,记者在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的牛棚边与河西灌区的农田里见到了这样的场景。

旱天岭通过当地政策以及相关单位的定点帮扶,已成为肉牛养殖大村。然而,随着牛的数量逐年增多,牛粪也越来越多,养殖户面临着牛粪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牛粪过多,既存在卫生隐患,也存在火灾隐患。”丁建华担心地说。经过走访周边的村子,丁建华发现河西镇的灌区,种植户需要牛粪给土地施肥。同时,他还发现灌区秸秆多,没人收。“谁最需要牛粪?种植户。”

2017年11月1日,宁夏实施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针对焚烧秸秆、垃圾等行为,条例明确规定将会对相关单位和个人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是宁夏实施生态立区战略以来,首个生态保护方面的重要法规。该条例出台前,有老百姓走而挺险,焚烧秸秆。条例出台后,没人敢烧了。可是秸秆该怎么处理?

丁建华等人通过走访发现,灌区的种植户与旱天岭的养殖户可以取长补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即:牛粪与秸秆对换,各取所需。从此,牛粪进了庄稼地,秸秆到了饲料棚。秸秆与牛粪互换后,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还为种植户和养殖户减少了开支,间接的增加了收入。

在旱天岭,牛是宝贝,牛粪也是宝贝。旱天岭村两委班子决定,将牛粪利用起来,向有机肥方向发展,为老百姓增收。目前,旱天岭的有机肥厂已建成,计划年内投产。“不仅发展有机肥厂,还要建沼气池,让老百姓用上干净的沼气,再将沼气废渣卖出去,浇到果园、菜棚、庄稼地里。总之一句话,循环发展,不浪费。”丁建华说。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新闻社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技术支持:信诚网络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