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观察 >

热点观察

云崖寺石窟

时间:2018-09-17 09:18 作者:李晓斌 来源:庄浪县文联 点击量:   



 

《写在前言的话》

 
       它从远古走来。这里历史悠久,才人辈出,活力四射,人文气息浓烈。这里的人们淳扑厚实而阳光向上,它的名字叫庄浪。当你来到这里看到的是鬼斧神工的庄浪梯田,这并不是神话,它是由勤劳善良的庄浪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辛,流血流汗用纯手工精心打造出的梯田王国,被誉为中国梯田之父。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关山大景区,它那博大的胸怀每天吸引着文人墨客来这里激发创作的灵感,续写朝那湫的感人诗篇。这里是一片富有诗情画意的热土,更是投资开发的沃土。为了更好的让国人了解庄浪,走进庄浪,近期由我社联手庄浪县文联,汇同县书协,美协,音协,水洛印社,花儿协会,摄影协会,作协,七大艺木协会共同主办,甘肃庄浪五限吉国际商贸城独家协办的:“访人文关山,看梯田庄浪”专题栏目已正式启动。在这里我们将以不同的媒体视角,高超的切入手法,采取不一样的并机直播互动,充分利用多国媒体支援共享的绿色信息通道,让您深层次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庄浪,人文庄浪,智慧庄浪,故事庄浪”的民情民风新格局!请看来自庄浪的报道!
 


 

 

    本报庄浪讯:(特约记者:岳凯平   柳进录)  云崖寺石窟,又称主山白云洞。位于庄浪县韩店镇黄草村西,距庄浪县城28公里。地处六盘山东麓(关山)密林地带,东南与华亭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接壤,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接界。东西宽13.75公里,南北长32.25公里。是古丝绸之路的佛教圣地和重要驿站。

    云崖寺石窟群初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宋、元、明、清诸代,遂形成了以云崖寺、红崖寺、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等八大寺以及三教洞、木匠崖、殿湾、店峡等石窟群,总计有洞窑99个,石造像25尊,泥塑128尊,壁画60平方米。其中,云崖寺石窟分布在云崖主峰高约80米,长约80米的西崖峭壁之上,洞列三层、层层相叠,共有编号窟龛19处,石造像20尊,泥塑72尊,壁画14平方米,明代碑刻2通。2006年,国务院公布云崖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崖寺石窟分布在云崖主峰西崖峭壁之上,从下至上共分三层,第一层距河床10米左右,是一片约500平方米的半圆形平台,曾称贮香台。这里有两座木构建筑,中间为大佛殿,前为灵官楼。

    通过曲径石梯可达二层,是一条长达80多米、高约20米,宽2-3米的石龛,上辟8座窟龛,现存17座尊石造像,大都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其中2号、4号窟内的造像保存较为完整,也最引人注目。2号窟内雕2佛及胁侍菩萨,面相清?,躯体修长,为北周作品。4号窟是中型造像窟,内雕1佛2菩萨,佛结跏趺坐方形台座上,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菩萨头戴金冠,饰缨络,一手贴胸,一手执佛尘,形体修长。该窟造像风格浑朴,面部丰圆,肉髻低平,衣纹作有规律的弧线,属北魏造像。云崖寺石窟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盛况空前的开窟造像之风。同时由于北魏泾州(今泾川县)刺史奚康生和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东南)胡氏家族的执政及其对佛教的推崇与支持,从而使佛教迅速发展,云崖寺石窟群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北周时期,云崖寺石窟石造像和泥塑像达到高潮,其中云崖寺石窟第3、11、12号窟、特1号窟及主峰左侧的中小型窟龛均为这一时期开窟。根据造像风格和史料推断,云崖寺石窟创建于北魏、北周之际,主要的雕像也都作于这一时期。时间上晚成于我省境内的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和庆阳北石窟及泾川南石窟时间相同。从石窟营造史上看,该窟的艺术风格受云冈石窟的影响较大。云崖寺石窟群之“三教洞石窟”在元代时有一部分改佛为道的现象,其中依岩体雕造有儒、释、道同处一窟的造像,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三教合流的倾向以及佛教中国化。云崖寺石窟10号窟是二层最大的一座洞窟,平顶方角,洞中塑像、壁画已毁,仅存明万历十二年所立《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和《云崖刊石撰书碑》两块石碑,碑文未言及石窟营造的历史沿革,只能看出当时修葺情况与主持僧人的来历等。

    10号洞窟之上凿洞设梯登第三层。三层为长30米,宽2-3米的石龛,开凿6号、7号两窟,保存泥塑54尊。6号窟内塑1佛2菩萨18罗汉28宿神将,为明代和清代泥塑像。7号窟内塑5佛10菩萨24尊小菩萨,造型得体,彩绘细腻,是难得的明代佳作。

 




 

    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云崖)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壁有白云洞,为宋代僧人法印所凿。”明正德进士右副督御史胡缵宗在《主山白云洞记》中云:“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洞中云出,洞上云盘,洞前云驻,洞底云擎,历四时焉。主山多胜,即白云洞其一也。”以上记载的白云洞,即指7号窟而言。因洞建在高50多米的悬崖上,自然生云,云崖寺之名,由此而得。

    云崖寺石窟在明永乐年间为平凉韩王封地,历代韩王均笃信佛教,扶持当地的佛教事业,从而使云崖寺石窟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据云崖寺《主山云崖寺成碑记》记述:第九代韩端王朱郎锜(公元1569-1606年)“云岩”撰写了《主山云崖寺成碑记》碑文,在其倡导下开凿建造了云崖寺精华窟6、7号窟,这两座石窟中的泥塑像堪称“泥塑之珍品”,造像丰满自然,各具情态,彩饰刻画,巧夺天工,堪称造型艺术的杰作,其精湛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国内罕见,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皇家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清代时云崖寺石窟曾有过一些修缮和塑像,其中6号石窟主尊佛像前的两尊供养菩萨系清代重塑。

    庄浪石窟地处偏僻的关山,加之当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传世史籍又少有记载,这些因素使得这一石窟长期藏于深山无人识。直到195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文物普查时,才发现了云崖寺石窟。此后的调查研究工作迟迟末得全面展开,直到198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陇东石窟》,还称“这里相传原有八大寺,经实地调查只找到了以上的五处”,并称云崖寺“包括废洞及殿宇共编号十六处”,朱林寺“现存窟龛四个”,“红崖寺、大寺、西寺都已被毁”。进入9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对云崖寺的调查工作才全面展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所发现洞窟的总数增加到99个,发现石造像25尊,泥塑128尊,壁画60平方米。

 

    作者简介:李晓斌,男、生于1973年,庄浪县水洛镇人,中共党员,庄浪县博物馆副馆长,文博馆员,西北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专业毕业。中国文物学会会员,甘肃省博物馆协会会员。编著有《文物胜景》,《庄浪关山大景区文物遗址图集》等书籍。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文物考古学术文章20余篇。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新闻社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技术支持:信诚网络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