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国报道新闻集团主办:中国报道新闻社

您当前位置:主页 > 热点观察 >

热点观察

庄浪摄影活动之今昔

时间:2018-11-26 10:56 作者: 郭建全 来源:庄浪县文联 点击量:   



 

《写在前言的话》

 
      它从远古走来。这里历史悠久,才人辈出,活力四射,人文气息浓烈。这里的人们淳扑厚实而阳光向上,它的名字叫庄浪。当你来到这里看到的是鬼斧神工的庄浪梯田,这并不是神话,它是由勤劳善良的庄浪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辛,流血流汗用纯手工精心打造出的梯田王国,被誉为中国梯田之父。这里有远近闻名的关山大景区,它那博大的胸怀每天吸引着文人墨客来这里激发创作的灵感,续写朝那湫的感人诗篇。这里是一片富有诗情画意的热土,更是投资开发的沃土。为了更好的让国人了解庄浪,走进庄浪,近期由我社联手庄浪县文联,汇同县书协,美协,音协,水洛印社,花儿协会,摄影协会,作协,七大艺木协会共同主办,甘肃庄浪五限吉国际商贸城独家协办的:“访人文关山,看梯田庄浪”专题栏目已正式启动。在这里我们将以不同的媒体视角,高超的切入手法,采取不一样的并机直播互动,充分利用多国媒体支援共享的绿色信息通道,让您深层次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活力庄浪,人文庄浪,智慧庄浪,故事庄浪”的民情民风新格局!请看来自庄浪的报道!
 
 
    本报庄浪讯:(特约记者:岳凯平   柳进录) 走进庄浪,有的人家主房里的显眼位置,相框里装着“黑白”而略微发黄的肖像照片,长袍马褂,表情肃然。主人说,那是清末时期国外传教士来这里时为他们祖辈拍摄的。由此说来,庄浪人曾在清末时期就与洋人手里的照相机有缘了。
    1953年,河南孟津人朱延召千里迢迢来到水洛城,开起了这里的首个照相舘。于是,那个曾漂洋过海、在时人眼里一身贵气的家当——照相机,便随这位客商、手艺人,在这个偏僻而又贫瘠的土地上落户了。朱氏起步并不容易。他实力不济,顾客稀少,曾串游乡庄,并无改观。于是,择以镶牙为主,捎带照相,以牙养照。几年下来,境况亦然。1956年公私合营,次年划入县饮食服务公司,称之“摄影部”。后来易人、转制,便是国营照相馆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照相机在庄浪实为稀罕之物,普通人若要留个影,则是要与奢侈沾边了。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即便是奢侈也好稀罕也罢,则对其视而不见,似乎与己无关。
    我初次见照相机是1962年。初小毕业,20来个娃娃与老师们在那个由三条木腿撑起的庞然大物前合影。那次充其量是开了个眼界、满足了“上镜”的好奇心而已,多数同学并没有拿到相片。不管咋的,体验那个过程,还是挺兴奋的。摄影师手握皮球在胸前一挥的动作就足以让我陶醉,便逢人炫耀。但有人郑重其事地说,照相机会把人血吸去的,要不,纸片片上的你咋能像你呢?劝我以后再别照相了。
    那个时期,人们对照相心存神秘不说,照相机换代与普及的脚步也是极其缓慢的。在后来的诸多个年月里,凡照相场面,木腿相机一直扮演着主角。它在县城仅有的一家国营照相馆里接待着上门的顾客,或是被请到乡下拍个老人像,摄个“全家福”。而挂于胸前的相机,只是偶尔可在记者等“公家人”手里见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质量提高,摄影需求也跟了上来,一些精明能干、思想前卫的年轻人,胸前挂着照相机,带着各式布景,奔走于集市、庙会和大型文娱活动场所而营业,据说收入颇丰。这部分人,多数在后来开办了自己的摄影室,有的专营婚纱摄影,与兰州、西安等大城市里的影楼有着业务往来。据载,到了1987年,县内有照相馆28家之多。
    1979年,县文化馆崔振世摄影作品《人民怀念又一年》、阎锡源的《老树新枝》,分获平凉地区摄影展一、三等奖。这一荣誉虽属个人,而其意义却远远超出了个人荣誉,示范效应显而易见,紧接着就有了一个个跃跃欲试者。从这时起,到后来的日子里,文化馆不定期举办摄影技术培训班,发展了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同时,屡屡组织举办摄影展。据载,1984年到1990年间办展8次,展出县内作者作品494幅。县内作者参加平凉地区影展作品33幅,有数人获奖;还曾与静宁、华亭、天水、张家川、固原等相邻县市举办了联展。一期展览,可谓一次盛会。参赛者兴致盎然,观赏者徜徉其间乐而忘返。庄稼果蔬、梯田、背篼、架子车……那些光影讲究、饱含乡土气息的“黑白”片子,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面貌,讲述了“梯田人”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参与者中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他们自嘲称之为“发烧友”。这个阶段,可以说,庄浪的摄影活动步入了艺术的大门。
    那是胶片摄影,按下快门后,成果须在暗室揭晓。而且,作品的生命力还有这里面的一套功夫。专业人有全天候的标准暗室,而发烧友们只能等待夜幕的降临。若实在烧得放不下时,也在大白天营造。先备好药液、水盆、夹子、曝光箱……然后用床单被褥遮了门窗,露光处衣服毛巾都用上。若为他们画像,那便是:一次次按下快门,有如蜜蜂采粉般忘我;而进入暗室,俨然一副要接生的架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彩色胶卷进入县内,照片面目一新。不久,又是“电控”相机面世。正当发烧友们为手里换了新的装备而满足时, 数码相机悄然而至。新世纪之初,照相机的功能和操作方式被注入了更多的神奇,而且更新换代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胶片摄影,虽说还有它存在的价值,而数码摄影的种种优势谁可无视?面对诱惑,摄友们几多兴奋、几多无奈,手里又一部“爱机”成了收藏品。正所谓:在兴奋中无奈,又在无奈中兴奋。如此一来,在显影液里摸索,在红绿灯下陶醉的情景,便永远留在了老手们自己的记忆里。昔日,一枚胶卷就是10多斤小麦的代价,发烧,烧自己,还烧钱!如今,或拍照或摄像,一卡囊括。指头肚大一方片儿插入电脑,山川人物、蔬果草虫……在荧屏上立马呈现。层次分明,色彩艳丽,触手可及,呼之欲出,生活里的光影之美,被诠释得淋漓尽致。更有想象力丰富者,借助修图软件,让作品以意想不到的形式呈现。
    当今,诸多的顺心事凑一块儿,让照相机以及数码摄影走下了神坛,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舞台、展会、运动场等一个个热烈现场,观众席上的照相机此起彼伏,手臂林立;那些“长枪短炮”更是抢足风头,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身边几位摄友说,现在除了手头摆弄的,柜子里、床底下也能碰见照相机,机械式、电子式,双反、卡片、傻瓜型……摄影采风还成为远行的理由,而且远行也已变得轻而易举。年轻一代的摄友们“眼观六路”,一旦某个地域的某个季节亮点一到,他们便成群结队,带上摄影器材和帐篷,开着自家车一路烟尘奔了去。亦常常因沿途奇观异俗而安营扎寨,风餐露宿。雪山,草原,青海湖,张家界……都有他们的足迹。无疑,这些“一镜走天下”的摄友们已是当今时代的另一道风景。
    新世纪以来,县内的摄影活动逐渐成为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亮点。摄影人瞄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普通人的生活,爬山涉水,走乡串村,每每出现于田间地头、建筑工地;同时,把新农村的美丽与劳动者的风采,以多种形式展示于社会大众。2015年,“摄协”于元旦和“五一”期间先后举办摄影展,几百幅作品在县城广场亮相,之后又在重点校园巡展,盛况空前,众多观者现场提笔留言以表赞叹。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1986年,县上成立“摄影学会”,会员30多人。后经换届,改称“协会”。现有会员70多人。其中省会员2人,市会员18人。2009年,“摄协”于网上建立了摄影“群”,里面有百多位摄影爱好者和多家照相馆,意在通过互动交流以提高技艺。在这里,无论老手新手,随时有各自的新作展示。开启电脑或手机,登陆“群”页面,一幅幅色彩纷呈、创意迭出的照片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作品一旦“晒”出,“跟帖”接踵而至。或赞叹,或请教,或指点评说。如此平台,俨然一个滚动的大展厅;这般氛围,能说不是培训班?志同道合者们视“群”为自己的精神家园,采风、展事、会议等消息一出,大家闻风而动。
    摄影,昔日的来客曾在这片土地上把这粒象征人类文明的种子播撒,而今,已遍地开花;摄影,曾经只是为我们留下生活的记忆,而今,抓新闻,推广告,拍婚纱,揽风景……成了职业,成了娱乐,更成了一种艺术。庄浪的摄影人以艺术的形式讲述着家乡老百姓的故事,以新的眼光探求作品的意境之美与思想表达。他们带着创新的意识与独到的视角,试图走出风花雪月、人物肖像,走出由人人信手为之的“照相”而力求成为富有内涵与激情的“创作”,向更高更深的层次上迈进。
 
    作者简介:郭建全,甘肃庄浪人,庄浪县纪委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新闻社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技术支持:信诚网络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