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人生回忆 >

人生回忆

李立生:情系杏坛 人生无悔

时间:2017-08-05 07:52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点击量:   

  2014年,身为乌兰浩特市五中优秀骨干教师的李立生到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学校支教。从教19年来,李立生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负责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他以敦厚的品格,恪守为师之德,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用自己的爱与真诚,谱写了一曲优秀教师的奉献奋斗之歌。

  那个“把自己卖给了学校”的神奇教师

  自1996年3月走上三尺讲台,李立生就立下誓言: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过度劳累,李立生患上了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他坚持上班,把一个初三“差班”接了过来。他坚持每天早晨6点钟到校,中午不回家,晚上八九点钟下班。仅用半年时间,班级面貌便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们懂事了,守纪律了,爱学习了。

  一年后,班级成为“市级优秀班集体”。毕业离校时,学生们围着他不愿离去。家长们也纷纷前来道谢。此后,他成了“神奇”教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生哥”、“生爹”。他总是主动把最乱的班级接过来,然后用耐心、爱心、诚心去教育感化学生。他的心中只有学生,只有学校,连亲朋好友都戏言:“他把自己‘卖’给了学校”。他觉得只有和学生在一起,才过得充实,才能找到自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凭着不懈努力,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李立生培育了一届又一届优秀毕业生。他连续19年中考连创佳绩。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和地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他所带的班级也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班集体。

  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选择下乡支教

  “农村需要更好的教育,我要到农村去支教,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李立生的铮铮誓言。长期以来,李立生一直关注农村教育发展,到农村支教一直是他心底的梦想。

  2014年,李立生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号召,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申请到距离乌兰浩特市40公里外条件艰苦的马场学校支教。临行前,妻子把外套递给他,他伸手去拿,却发现妻子迟迟不肯松手。他知道,自己身患糖尿病,每日三餐需要特别注意,还要按时注射胰岛素;母亲患有心脏病,行动困难;孩子才18个月;妻子也是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要放在学生身上。他的选择似乎有些傻,有些自私,有些不近人情。但是,想到自己的支教梦想,想到农村孩子渴望求知的眼神,想到农村对优秀师资的需求,他义无反顾踏上了支教道路……

  马场学校班级最多有学生9人,最少只有3人,9个年级总计才67人。要想开足全部课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个教师教2科,而且还要跨年段教学。教师备课单兵作战,部分老师积极性不高,教学模式单一,不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个别教师不留作业,不敢评课,不会评课,不会记听课记录。

  李立生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推广五中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他首先对师资进行重新整合调配,让每个老师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根据自己的需求自报志愿。随后把多年积累的课件、教案、习题、导学案提供给本校老师,让老师从原先的单兵作战变为集体作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李立生试着把五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本校,通过个人讲座、讲引路课、讲示范课等形式,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是优等生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学生,李立生感到压力空前。于是,他根据学生实际,把五中的办学经验引入课堂,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

  在教学中,李立生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全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课堂教学既扎实有效又趣味盎然。他实行民主教学,充分相信学生,深入挖掘学生潜力,把课堂还给学生。他常向学生渗透“尽信师不如无师”的观点,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突破思维死角,在和谐中师生共进,在讲座探究中思想飞翔。

  在李立生的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是优等生!对于农村学生在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李立生都会认真分析,并建立学生的个人成长记录袋。班上学生李翠萍与其他孩子相比,反应比较慢,身体略有残疾,有自卑心理,经常受到同学嘲笑,因此这个学生平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还曾休学两年。得知这个情况后,李立生将这个学生确定为自己的帮扶对象,并主动找她谈心,帮助她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安排她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使她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督促她看《每天进步一点点》,鼓励她参加学校的兴趣活动。如今,李翠萍变得阳光向上,受到了各科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在李立生的影响下,其他老师和同学也开始主动参与到帮扶活动中来,班集体的温暖让李翠萍感受到了快乐,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李立生忘不了在农村支教的每一天、每一夜。看到那里的学校和孩子发生的可喜变化,看到那里的老师在健康成长,看到那里的家长不再紧锁眉头,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呼和马场学校 李立生)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新闻社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技术支持:信诚网络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