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人生回忆 >

人生回忆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大型系列报道连载

时间:2017-08-11 06:51 作者:裴国栋 来源:中国报道新闻网 点击量: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本报北京讯)裴国栋 男,汉族,出生于1950年7月17日(农历6月初3日)。甘肃省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人。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先后任天水地委报道组新闻工作者、清水县委报道组组长、天水地区劳改支队办公室主任、天水地区司法处办公室主任、天水市法学会秘书长、天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天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等职。2010年按副地级干部待遇退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近千篇文稿;起草撰写过大量的公文类文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曾多次受中央和省、市的表彰奖励。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委曾给予嘉奖。
 


作者故居—    清水县贾川乡裴家庄
 

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系列报道之一


作者工作过的地方—天水市人民政府



2016年5月份少华社长采访作者裴国栋时的合影。


 

2017年8月4日中国报道新闻社社长少华同志,一画开天文化艺术协会执行

主席顾亚东,前往甘肃天水作者裴国栋家中看望并合影留念。


 
 

自       序
 


       我原定的书名为《往事回睦》,在修改时总感到平淡无味。文章中涉及的许多内容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人生、世事的一种洞察和审思。即更名《岁月沉思》为本文的书名。

       书槁成文后“中国报道新闻社”以《一位甘肃政法干部的—岁月沉思》为标题分别在“中国报道新闻网”、“中视网”、“一画开天艺术网”三个媒体同步并机连载。对我鼓舞很大,督促我对此文进行了修改校正。

       《岁月沉思》实际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真实地记录了记事以来近六十年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家族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欢离合。本书从家庭变迁、个人成长过程和事业奋斗中折射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和社会发展变化过程及自己人生旅程中的成败得失。它用真实的史料,把人生经历中发生的一些事件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血肉关系。实际是我人生的感悟,历史的见证、时代的记录,也是本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

       时光流逝,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失了。

       在我短暂的一生中,走过风、走过雨;经历失败、体会成功;品尝过痛苦、享受过欢乐;走过泥泞、踏过坎坷、经历过挫折和万苦千辛才幸运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光小路。远去的尘封往事值得品味,逝去的青春值得回忆,走过的路子留下了时代的印痕,藴含着成长的足跡。

       往事历历在目,心绪不堪回首,每当我闭上眼睛沉思,那故乡的炊烟、童年的月夜、父母亲的教诲,还有身后留下的串串人生足迹,以及那山间不知名的花草发出的淡淡清香和村前东流小河潺潺的水声……犹如一幕幕古老电影镜头似的在脑海反复显现,仿佛把我带到了已然逝去却永不会磨灭的远方。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幼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忍饥挨饿;上学期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停课闹革命的浪潮中上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和“长征大串联”;退学回乡后,在生产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投入到改天换地的战斗行列;在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浪潮中当上当上了民办教师,不拿工资拿工分,在教书育人的行列工作了五年多时间;后来有幸被推荐上大学,成为特殊环境下的“工农兵大学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先后在新闻单位、政法部门工作三十五年时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从一名农村放牛娃到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经历了身份的变迁和各种政治运动。回想起来这些历历在目,件件在心。

       闲暇之余,和同事聊天,与家人交谈,就会谈及幼年时的家庭磨难;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父母﹑兄弟姐妹的生离死别;参加工作后的岗位的变迁。这些往事,恍如昨日。故此在同事和家人的鼓励催促下,我坐在电脑桌前,生疏地敲起了电脑键盘,把学习打字与往事回忆同步而行,开始回忆走过的路、沉思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事件和人物。

       回忆走过的路,我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人生在世,与父母、妻子、儿女、同事和朋友之间相处实际都是一种缘分。坦诚地说,不论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朋友之间,我始终怀着一颗诚挚的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深深地感谢曾经帮助、培养、教育我的领导和同仁,使我这个农民的儿子在政府部门有了一席之地;感谢所有关心过我的亲人、同事、朋友,帮我渡过工作和家庭的道道难关;感谢九泉之下的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感谢我的兄弟姐妹,是他们起早贪黑挣工分供我上学;感谢我的家人与我风雨同舟,共患于难,共同支撑了这个家庭!

       在我的一生中付出与缘分紧密相连,我与任何人没有大的过结。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的辛酸融进了昨日的犁铧;尽管难以抹去的忧伤充斥着我的心灵;尽管大半生的精力挥洒在征途上;尽管痴笑我傻的声音挥之不去……但我做人的唯一指南是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感到慰藉的是自己的正直与诚实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我没有著书立传之意,也没有在人前评功摆好之念,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述说给后代,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代人坎坷的经历和辛酸的奋斗史,让他们不要忘记在人生道路上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好人之恩。让他们牢记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开拓事业,成就美好未来,让他们从我人生的成败得失中吸取教训,走好自己的路。

       文章是现在写成的,而所讲述的许多事情,都是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廿一世纪初的陈年旧事。当年所亲身经历过的人,有的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也将是古稀之年。这其中的许多事件是对是错,历史大多已有定论。暂无定论的我也不多加评论,只好由后人去评说罢了。

 

贺国栋同学《岁月沉思》付梓

 

冯天真 于甲午秋月
 


黄河岸畔幸识君,
 

四十年来谊长存。
 

生计艰难半书泪,
 

事业有成一路平。
 

孝親未尽终抱憾,
 

仁爱永留昭后生。
 

大梦醒时向晚唱,
 

妙笔生花著乡亲。
 

 

★  冯天真:作者系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学。

 

事业篇(二)

有趣的奇遇系列报道之(十)

 

       说起我在农村民办教师岗位上入团入党一事,不由得我想起另一件有趣的奇遇。一次在天水花鸟市场废旧书摊上我发现了四十五年前我填写的一封入团《志愿书》和《申请书》。我的入党入团的《志愿书》和《申请书》等都交给了组织,并进入了人事档案,后来怎么流入社会的真让人费解。这是我交给组织的个人资料,应有组织妥善保管。即使无用也要妥善销毁,怎么能随意流入社会。如果是革命战争年代,算得上重大泄密事件。我想,不论怎么说个人档案资料不能流入社会。是怎么流入社会的我不太清楚,但也确实流入了社会。摊主把这些东西当作“文物”出售。我不知这有多少文物价值,但确实是被摆在古旧书摊以“文物”出售。我细细端祥,这份《入团志愿书》和《入团申请书》虽然纸质发黄破损,但具有当时非常浓厚政治色彩。封面上方中央印有毛泽东主席木刻画像和林彪副主席题写的“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字样。扉页印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应该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和“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要斗私批修”四条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屝页背面印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学习毛主席著作,要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三条林副主席指示。《入团志愿书》中的“入团志愿”、“本人简历”、“社会关系”等栏目中,我当年歪歪斜斜的字迹和现在的手迹相比简直出于两人之手。“组织审批意见”栏目中大队、公社领导签名及签署的意见仍非常清晰明了,但签署意见的这些人早已离世。我眼盯着这份破损发黄的《入团志愿书》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四十五年的前情景在我脑海中重新显现。

       这份《入团志愿书》是我1970年在家乡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时填写的。那时正是“文革”中“三忠于四无限”运动的高峰时期。特别强调对毛泽东主席的个人崇拜和对其思想的忠诚。并实行“早请示,晚汇报”制度。“三忠于”具体是指“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四无限”是指“对毛主席,毛泽东思想,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要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早请示,晚汇报”是有段时间内每天都要实行的一种政治活动仪式,即每天早上工作、学习前要“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请示”这一天的工作,学习结束后或上床睡觉前要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汇报”这一天的工作、学习情况。“晚汇报”最开始称为“晚请罪”,因为一天下来,工作、学习中肯定会有错误,耽误了革命工作,对不起伟大领袖,所以要“请罪”。但后来“上面”说“晚请罪”一词不太合适,带有宗教色彩,于是改称为“晚汇报”。

       毛主席在人民中的威望是由来已久的。我从小就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文革”开始后,经过林彪的“大树特树”,毛主席已经成了神,群众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村头也矗起了高大的毛主席塑像,社员举行各种活动都要面对塑像连呼几声万岁。

       这份《入团志愿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递交给大队,大队又上交公社。四十五年过去了,政治风云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我从风华正茂的二十岁小伙子变成了年过花甲鬓发苍苍的退休老人;所处地域也从清水县偏僻农村变成了陇上明珠的天水古城。四十五年过去了,形势变了、地理位置变了、特别是人也变了,我们那时一起的伙伴都已变老了!《入团志愿书》上面涉及的入团介绍人、支部同意人和社会关系中我的亲人都已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份《入团志愿书》四十五年前交给组织后又是怎么流入社会的也许将成不解之谜。

       “先生,你到底买还是不买?”摊主的发问打断了我的思索。不管怎么说我的东西我得收回!书摊主人看出了我想收回的心思,开口要天价,于是,我和书摊主人讨价还价,用高价终于把这份《入团志愿书》买了回来,物归原主。现在存放起来,作为永久的记念。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理事单位 | 广告代理 | 战略合作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公告公示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新闻社 电子邮件:zgbdxws@126.com  监督电话: 010-52872529 法律专职律师:覃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京ICP备:京ICP备15044995号 公安部:京公安网安备:11011202001965号 技术支持:信诚网络 Power by DedeCms